地层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4.38亿年前,长江流域曾是广阔的“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鸿良

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来看,中国志留纪时期的盔甲鱼类化石总体上沿华夏古陆和滇黔古陆边缘分布,进一步印证了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扬子海。

扬子海及古鱼化石产地的分布(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红色代表浅海)。(山显任绘制古地理图,纵瑞文提供湖北武汉生态复原图,其他生态复原图均由杨定华绘制)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的消息,该所研究人员近日在《地层学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在江苏南京、浙江长兴、安徽巢湖、江西九江、湖北武汉、湖南张家界、重庆秀山、新疆塔里木等地区的志留纪早期海相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鱼类化石材料,从而为这些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化石证据。

此外,盔甲鱼类头甲均扁平,缺少成对的偶鳍,表明其游泳能力较弱,扩散、迁移的能力有限。新疆柯坪—巴楚地区的志留纪早期浅海红层中同样产有丰富的盔甲鱼类,与同时期华南地区尤其是浙江长兴、安徽巢湖一带的鱼群面貌高度一致,表明如今相隔四千公里的两块板块,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片海域。

研究显示,早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南板块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被称为扬子海。该海域又被进一步分为上、下扬子海,两者通过一狭长的水道相连,而今天远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也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与我国的华南板块相连,因此两地的古鱼类面貌非常相似。

盔甲鱼类是我国志留纪浅水海相红层中的常见分子,其坚硬的膜质骨头甲很容易被保存成化石。中国志留纪时期的盔甲鱼类化石属种繁多,个体数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