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中国丝路巨龙等大型恐龙与哈密翼龙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新疆距今约1.3亿至1.2亿年的早白垩世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古生物学家最新研究又有重磅成果——首次发现与翼龙有“表亲”关系的大型恐龙的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中国和巴西合作团队,首次在哈密翼龙动物群中研究发现3件恐龙化石,都属于蜥脚类的多孔椎龙类,化石均不完整,分别保存一段关联的颈椎、一段关联的尾椎和一段荐椎,另外,还有一枚与尾椎保存在一起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合作团队依据颈椎、尾椎特征,建立盘足龙类、巨龙类两个恐龙新属新种,分别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和“新疆哈密巨龙”,另一段荐椎因化石太破碎、特征不明显而暂未命名。
这是新疆早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蜥脚类的多孔椎龙类恐龙,也是哈密翼龙动物群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该项恐龙研究论文,北京时间8月12日夜间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线发表。
与哈密翼龙化石共生保存
汪筱林研究员介绍说,最新研究的恐龙化石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哈密科考队发现于吐(鲁番)哈(密)盆地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胜金口组中,与哈密翼龙化石共生保存。由于化石长期暴露于极干旱强风沙的戈壁地区,在地表风化破碎严重,科考队于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先后进行了抢救性采集。
这次研究的蜥脚类恐龙是哈密翼龙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非翼龙类脊椎动物,均产自于哈密翼龙化石的相当层位,3件恐龙化石标本产出地点相距约2-5千米。
汪筱林指出,由于化石暴露地表风化极其严重,3件恐龙化石标本仅残存部分表面破碎的椎体,用皮劳克(石膏包)抢救性采集后,科考队技术人员对尚埋藏在岩石中没有暴露地表的另一侧进行科学修理。修理后显示,3件标本分别为6节关联的颈椎及颈肋、7节关联的尾椎和1段破碎的荐椎,其中颈椎、尾椎标本分别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和新疆哈密巨龙。
此次新发现恐龙新属种命名源于化石产地中国新疆哈密,以及多孔椎龙类是蜥脚类恐龙体型巨大的一支,同时,哈密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镇,以此纪念自古以来中国连通世界的伟大丝绸之路。
中国丝路巨龙体长逾20米
汪筱林说,中国丝路巨龙保存了6节关联在一起的较完整的颈椎,分别为第10-15节,单个颈椎的长度在455-540毫米之间,6节颈椎的长度约3米,是山东蒙阴发现的早白垩世师氏盘足龙(体长约15米)对应颈椎平均长度的近2倍,保守估计,中国丝路巨龙的体长超过20米。
中国丝路巨龙的鉴定特征包括中后部颈椎的后关节突-横突隔板的侧腹部分叉、椎体-横突后隔板的前部分叉、副突-横突隔板具有发育的腹侧凸缘、中后部颈椎的横突与肋骨的接触面的前后面均收缩等。
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发现,中国丝路巨龙颈椎存在一厚的上突-前关节突隔板和呈下垂状的颈肋,与其他保存颈椎的盘足龙类相比,其颈椎的上突-前关节突隔板的方向、前关节突-横突隔板的方向、颈椎椎体侧凹的发育程度等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
“与中国丝路巨龙保存在一起的还有一残破的哈密翼龙下颌,说明这些大型的巨龙类恐龙与哈密翼龙共同生活在白垩纪的天空和陆地。”汪筱林说。
新疆哈密巨龙与其他巨龙类差别明显
新疆哈密巨龙保存了7节关联在一起的尾椎,分别为第4-10节,中间5节较完整,单个尾椎长度从210-320毫米不等,是蒙古国发现的晚白垩世后凹尾龙(体长约12米)对应尾椎平均长度的约1.5倍,保守估计其体长约17米。
新疆哈密巨龙的鉴定特征包括:尾椎神经嵴和神经弓的高度总和大于椎体高度,最前部尾椎的椎弓矢状扩展,后关节突隔板与神经棘横突隔板窝深,最前部尾椎的横突指向上方,尾椎序列的横突从指向上方到指向下方转变突然,没有过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