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质学论文_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

文章目录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1.2.2 旋回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2.3 旋回地层学的常见研究方法

    1.2.4 旋回地层学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1.2.5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概况

2.3 区域油气地质条件

第三章 泌阳凹陷古近系旋回地层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

    3.1.1 测井数据

    3.1.2 有机碳和XRF数据

3.2 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3.3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指示意义

3.4 沉积速率评估

3.5 旋回地层学分析

    3.5.1 廖庄组

    3.5.2 核一段-核二段

    3.5.3 核三段

    3.5.4 大仓房组-寺沟组上段顶部

3.6 绝对年代标尺的建立

第四章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及定量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1.1 湖相地层沉积旋回特征及成因

    4.1.2 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2 核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2.1 轨道周期极值点的层位标定和三级层序划分

    4.2.2 高频层序地层的划分

第五章 绝对天文年代对古生物、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约束

5.1 古近系古生物带的时间校准

5.2 古近系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响应

    5.2.1 古气候特征

    5.2.2 盆地沉降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附表1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1井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和镜下薄片观察来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同时,将旋回地层学与石油地质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并探讨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层序地层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古近系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周期信号(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本文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为主要的调谐周期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43.2 Myr的浮动年代标尺。考虑到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线(廖庄组顶界)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其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计算锚点,并以此建立绝对年代标尺。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玉皇顶组底界)亦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检验点。核一段底界为始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线,亦可作为一个检验点。2、微观上,通过对泌页1井核三段取芯段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本研究认为镜下的浅色纹层和暗色纹层组成的沉积纹层可能代表年纹层,受控于岁差周期。宏观上,对泌270井核三段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和有机碳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1.2 Myr长斜率周期,该周期可能通过影响水深,进而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形成中等-优质烃源岩。3、对泌阳凹陷泌270井核三段地层,利用1.2 Myr长斜率周期进行三级层序的划分,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四级层序),以及利用100 kyr偏心率周期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五级层序)。本次研究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25个四级层序和~98个五级层序。4、根据建立的年代标尺,为本区的古生物化石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刻度。5、在我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中,存在着始于~50 Ma的重大构造事件或不整合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泌阳凹陷~50 Ma的构造事件可能受太平洋板块由早期的NNW转为NW向漂移、太平洋-欧亚大陆板块的汇聚速度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等因素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