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迎龙年观龙展

造成的。通过对线系进化速度进行详细研究,有人认为线系进化速度并不象人们旱先估计的那样缓慢。如果线系进化速度足够大的话,在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产生属、科、目,纲等高级分类单元也是可能的。关于线系进化的中间型问题,渐变论认为我们所见到的物种间明显差异和不连续现象是由于地质记录不完整昕造成的。人们长期以来试图寻找物种进化的中间环节和各大类群最初形成的代表,但所得甚少。序多化石证据表明,线系进化速度达不到足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高级分类单元的程度。因此,用渐变模式解释大进化是不大可能的。节点模式或间断平衡论是由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在1972年提出来的,几年内便风行欧美古生物界,还影响生物学界,遂与渐变论的线系物种形成沦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突变与渐变相结合的,其中主要是由种化分枝引起的,或者说大部分进化改变是和种化相关的,大多数物种是在地质—仁可以忽略的短时间内形成的。之听以称为节点模式是因为进化在种化分枝时眺跃式地加速,而在物种建立之后又进入稳定平衡,这样在进化树上就象被打上许多标点,一节一节似的。节点模式并不否定线系进化,只是强调种化分量而已。某些遗传学家认为控制个体发育途径的某些基因产生了突变,就可以造成明显的形态和生理的进化改变。因此新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果从生态学角厦看,已经建立的物种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占据着适应峰,任何新的物种要从老的物种分歧出来,必定要一下子能跳过适应谷。换句话说,新物种必定与老亲种显著地不同,种化必定是一种跳跃,即最子种化。不过目前一般认为这种快速种化只能在小群体内发生。当一个广布的物种划分成许多小群体时,由于小群体常常容易产生与总体相差甚远的偏差,从而使这个物种有较大机会产生新种;再加上小群体与其它群体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地理隔离,局部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的选择方向。这些因素可以促成小群体的快速进化。多数新种是在分布区边缘孤立的小群体中迅速形成的,但小群体虽易产生新种,但也易绝灭。节点模式较合理地解释了许多古生物事实。为什么化石记录缺少中间类型?因为量子种化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中间类型并不存在。怎样解释大范围的适应辐射?如从晚前寒武纪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出现到早寒武纪大量的乇脊椎动物门、纲、目的产生不到一亿年,几乎昕有大的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类却“一下子”产生了,这就是所谓“寒武爆发”。面对古生物中大量快速进化的事实,很难用渐变模式解释,而节点模式则认为,这是由于迅速分异的种化及种化速率的加速而产生的。节点模式间世后,古生物界中赞成与反对的都有。有入引用威廉姆森对肯尼亚上新世至更新世软体动物的研究。在190个化石点采集后,对其中13个线系。300块化石标本做了大量测量,用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得出各线系在长达300一800万年时间内保持稳定,成种事件集中于5000—50,000年的三个层位中,可见成种作用的时间很短。也有人对节点模式提出异议,如金扎利希统计北美阿达皮猴各个种下第一臼齿长宽积的变化,指出种与种之间臼齿面积是渐变的,甚至新属形成也是渐变的。经过几年的激烈争论,目前古生物学界的多数人意见,似乎认为间断平衡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但不排除线系物种形成的渐变发生情况居于第二位的作用。当然,节点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种化过程的进化加速以及昕谓协同进化仍没有合理的解释。生物的进化型式到底怎样?是渐变模式呢,还是节点模式,或者另有蹊径?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可以相信,随着人们对进化理论的深入探讨,进化型式也会发生变革和完善,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挂知谮)我国是龙的故乡,炎监蚕妻蚕谋嚣迎龙-5观龙展不胜举,就连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也称龙骨。你可能看过有关龙的绘画和雕刻,但却不一定见过“龙”的化石。正逢龙年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为了让首都人民一睹“龙”的雄姿,特意在春节期间举办了《史前龙展》。这次展览规模宏大,包括有六十件馆藏标本,如名闻遐迩的准噶尔翼丸中国脊氏兽、山西鳄、鹦鹉嘴龙,蒙古.置4.雷兽和小巨犀;有巨大的蜥脚类马门溪龙、禄丰龙和酋龙;更有板块学说的重要证据之一——二齿兽等。其中大都是未曾与观众见过面的稀世珍宝。这次展览期间,观众以极大的兴趣亲眼目睹,盛赞这批珍贵标本,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再参观这样的展览o(了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