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广西沿海地区第四纪地层特征

广西大陆海岸线西自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东至两广交界的英罗港,离岸海岛有涠洲岛及斜阳岛。沿海地区及涠洲、斜阳两岛第四纪地层发育,沉积相多样。笔者据测年值、地貌与地层相关关系、沉积相及古生物资料,划分了广西沿海地区第四系地层(见表1)。参照国际年代地层表和沿海地区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各统底界距今:下更新统258万年,中更新统180万年,上更新统78.1万年,下全新统1.17万年,中全新统0.8万~0.71万年,上全新统0.4万~0.35万年。

1 下更新统

湛江组(Qp1z):该组主要分布于广西沿海地区东南部合浦及南康盆地,下部以灰白、浅红色砂砾及砂为主,夹粉砂、砂质粘土及粘土;上部为灰黄、灰白色砂质粘土、砂,顶部为灰白、褐红、黄色相杂的花斑状粘土和砂质粘土,厚度8.10~60 m,平行不整合接触覆盖于南康组及更老地层之上,属河流沉积相。该组含植物化石Ligustrum sp.,孢粉组合主要有木本植物Castanea、Liquidambar等,其次还有草本植物及蕨类植物孢粉;顶部粘土及砂砾热发光测年值为距今129.万~221.万年[1],古地磁测量属松山反向极性期。

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p1mal):该沉积层见于涠洲岛钻孔中,与湛江组(Qp1z)层位相当,下部以灰色及黄绿色粉细砂为主,局部夹玄武质岩屑凝灰岩、玄武岩等火山岩;上部为灰、灰黄色粘土及不等粒砂,其灰色粘土中含介形虫化石Sinocytheridea sp.、Neomonoceratina sp.等[1],与下伏上新统望楼港组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相由陆相转为滨—浅海相。

1∶5万《北海市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报告》把该套地层归入湛江组,笔者认为其岩性与大陆区相差很大,沉积相不同,不宜把它归入湛江组。

2 中更新统

石峁岭组(Qp2s):该组分布于涠洲、斜阳两岛,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系,与下伏湛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为喷发不整合接触。据喷发旋回可分上、下两段,厚度11~105 m,上下段之间为喷发不整合接触。该组岩性为杂色玄武质沉凝灰岩和凝灰岩、黑色橄榄玄武岩和气孔状玄武岩、橄榄粗玄岩,顶部为一层红土。顶部红土中含木本植物孢粉Pinus,草本植物花粉Chenopodiaceae,蕨类植物孢子 Osmunda[1]。古地磁测量属松山反向极性世,火山岩K-Ar法测年值为110万年[2]。

北海组(Qp2b):该组分布于合浦及南康盆地,分上、下两段。下段岩性为黄、灰白色粗砂砾,棕红色粘土质砂砾,普遍含姜状铁质结核,厚度0.70~10.76 m,与下伏地层湛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段岩性为棕黄色粘土质砂,厚度0.3~8.15 m。该组孢粉组合有木本植物Quercus,草本植物Labiatae,蕨类植物Filicales,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热发光测年值距今22.万~90.万年,玻璃陨石裂变径迹为60万~70万年,古地磁测量属布容正向期[1]。

3 上更新统

湖光岩组(Qp3h):该组分布于涠洲、斜阳两岛及合浦县新圩周围,笔者根据岩性、烘烤物的热发光测年值首次把合浦县新圩火山岩划归湖光岩组。该组岩性下段为玄武质沉凝灰岩、沉凝灰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局部夹集块岩;上段为灰黑色橄榄玄武岩、橄榄玄武玢岩、橄榄奥长玄武岩,厚度4~>204 m,与下伏石峁岭组上段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而在合浦县新圩周围则与湛江组或北海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为喷发不整合接触。含海相锥累化石、介形类化石及植物化石孢粉等。该组古地磁测量结果为布容正向期,烘烤物的热发光测年值为23.6万年[2]。

江平组(Qp3j):该组分布于钦州湾以西海岸(见图1),岩性为灰黄、灰白、灰黑、灰绿等色的粘土、粘土质粉砂、不等粒砂砾、砾石等,粘土中含少量腐木,细砂中常含贝壳,厚度0.45~17.70 m,含孢粉Podocarpus、Tsuga、Cupressaceac等,含有孔虫Polystomella sp.,与下伏前第四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热发光测年值为19 100年及205 800年,14C测年值为距今35 000 年和 36 200±7 400 年[2]。

表1 广西沿海地区第四系综合地层表?

潟湖相沉积层(Qp3ml):该沉积层见于防城港市樟木万一带的潮间带钻孔内(见图1),岩性为灰黑、青灰色粘土,含粉细砂,厚度0.32~4.51 m,与下伏江平组呈整合接触,含孢粉Podocarpus、Cycloblanopsis等,14C测年值为距今 19 627±707 年[3]。

4 上更新统—下全新统

湖相沉积层(Qp~hl):该沉积层分布于斜阳岛火山口内,岩性以灰黑色粘土为主,次为炭质粘土、砂质粘土,夹朽木层,厚度36.3 m,与下伏湖光岩组平行不整合接触。